浙江大学-中石油专项2022级王尊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何勇教授和王万真专家等校企导师团队通过培养项目,合力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进行实践锻炼,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他们不仅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实践成长,还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定期与学生每两周开展一次线上例会,以促进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融合。
在这个培养项目中,王尊博学生以“双重身份”——技术人员和项目成员——加入了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建设项目部。作为中国石油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参与者,学生与项目组的专家团队和建设成员共同见证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项目的全面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宝贵机会。
在企业导师王万真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工作,逐步掌握了项目的各个环节。从项目建设、开工、运行到整改,学生全周期参与其中,并具体承担了诸如编写碱性电解槽操作规程、撰写玉门油田碱性电解槽运行分析报告、设计氢气放空水封罐结构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制氢能量管理系统等工作。这些实践经历不仅使学生在技术上得到了锻炼,更让他们在直面现场技术难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程技术经验。
与此同时,在学校导师何勇教授的指导下,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应用在校所学的前沿知识,提出大胆假设并在玉门油田进行实证研究。学生通过开展基于实际电解槽的大规模光伏发电直接耦合PEM电解水制氢系统经济性分析实验,填补了自2019年以来PV-PEM直接耦合领域经济性分析的空白。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高水平期刊的认可,还在持续投稿论文和申请专利。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近期,在中国石油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培养工程硕博士入企实践交流会暨绿色能源发展研讨会上,学生在玉门油田的制氢项目现场向孙金声院士和包刚院士汇报了项目的进展情况。学生在汇报中激动地表示:“感谢何勇教授和王万真专家等导师团队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我一定要争做高原上的雄鹰、戈壁中的英雄,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卓越工程师!”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也为企业带来了新鲜的学术视角和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在真实项目中的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升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学生通过在项目中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导师团队的指导和关怀,让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师指导学生照片:
校企双导师例会 | 导师指导学生论文开题 |